吴海:我的麦肯锡十年

288人浏览 作者:

发表时间: 2009-08-18


   4月8日下午一点半,来自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吴海先生与北大国际(BiMBA)的同学们分享了他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十年的职业经历。


  吴海先生现就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曾就读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获得Rutgers大学神经科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博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生理学士学位。在加入麦肯锡之前,吴海先生曾在美国生物技术公司IDEXX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部任职。他还在新泽西的先进生物医学中心作研究员,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在大脑记忆和老年痴呆症等研究方面取得过杰出成果, 并与同事合著了4篇文章,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上。


  吴海先生首先与同学们回顾了他在麦肯锡公司十年的职业历程。经历了从员工,项目经理,资深项目经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副董事到全球董事合伙人等一系列职位与角色的变化,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在适当的职位,适当的时间作适当的事情。从单纯的处理,分析数据,到思索怎样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再到思考如何带领和发展一个公司,在不断的身份变化中去寻求自我的发展和成长。


  随后,吴海先生强调了麦肯锡公司非常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并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着重于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围绕着人的潜质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麦肯锡会把员工尽可能推到悬崖的边上,但是保证不会让员工摔下去。即使摔下去,下面有一个网兜给接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尽可能往悬崖边上走,发挥最大的潜质。同时,麦肯锡对这些员工还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培养。任何一个咨询顾问做完一个项目,项目经理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而这些意见和建议目的不在于评估,而在于帮助员工发展。事实上,麦肯锡对每名员工都配备了一名导师。这个导师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导师,而是每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对所在项目小组而言,项目经理必然就是员工的导师,而且必须起到导师的作用。项目经理是否起到好的导师作用,也将会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个特色,是真正意义上高度全球化的培养手段。麦肯锡的每名员工、每名咨询顾问,无论处于哪一级别,每年平均至少有两周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这两周时间的培训绝大多数都在海外进行。这种培训既是一个知识、技能的培训,也是与全球其他分公司同仁建立全球网络的一个机会。第三个特色,是既兼容并包又不论资排辈。兼容并包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麦肯锡的人才可以来自各种各样不同的渠道,关键是把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团结的团队,发挥出更强的作用。尽管在一个团队中,员工有着不同的级别,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讨论、理解是完全平等的。麦肯锡希望有些好点子来自最不资深的一些员工,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灵感和创造力。


    最后,吴海先生指出,目前国内的MBA教育体系已经日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很高,麦肯锡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地将视野放在国内本土培养的MBA上,希望能够与北大国际(BiMBA)有更加长远的合作。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自身的职业困惑与职业规划与吴海先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整场讲座就在这样浓郁的探讨氛围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章来源   北大国际MBA


 


复锐咨询   培训部编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